想转换到不同于目前工作所在的领域,比如从互联网行业的项目经理转到舞蹈治疗师。为此他在外围转悠了很久,比如考过心理咨询师二级,学过团体心理辅导。他似乎一直在准备,包括做各类耳熟能详的职业测试,试图判断自己是否合适,答案似是而非。他一直在等待那个“准备好了”的时刻,然后转换进入,可是很遗憾,每次想向前迈一步时总是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的理由,然后进入下一轮的纠结,纠结于现实工作与目标职业。
认同一份职业的背后,是对从事这份工作的自己的认同,是对周围共事的人的认同。到底是否能够取得认同,干了才知道。貌似某个伟人说实践出真知,相较于测验、访谈等间接信息,一手体验最靠谱。为了所谓的“准备好”,干这干那,忙活了好几年,终于觉得准备好了,拨开人群走进去一看,原来就是这么个玩意,完全不是你想要的。这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所以职业转换第一条,胆大,先去做做再说。如果胆大的背后是冲动鲁莽,瞻前不顾后,那也就是个是傻大胆儿!最后还是浪费时间。职业转换第二条,心细,细心做好转换试验,验证你对某职业的想法,验证你对自己的认知。
怎么才叫一个细心的转换试验呢?
- 不忘初心。为什么对某份职业情有独钟?这个职业的哪些特征让你迷恋?拥有它对你意味着拥有了什么?这些问题构成了试验背景,既是试验的起点,也是试验的终点。不仅要在心里问,还要记在纸上。好脑子比不过烂笔头,何况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少年,操心的事情太多,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我为啥要走到这里来?写下来,把那时那刻的心情与想法定格,日后需要时拿出来重温。
- 让你的试验可衡量。试验背景是起点,也是终点。作为起点,把试验背景梳理清楚,基本上也明确了在这场试验中你要验证的事项。终点,即结束,达到怎样的标准算是结束呢?得到哪些信息和结果,才可以结束呢?所以不仅要明确需验证的事项,还要明确如何衡量它。比如说有人喜欢轻松友好的工作环境,这个是他需要验证的。知道这些还不够,一定要逼着自己说出来如何衡量这个环境是否足够友好轻松。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怎么量化呢?给自己做个心情指数,从一颗星到五颗星依次表示心情从差到好。每天回家都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并且标注打分理由,这一天中发生的哪些细节性事件影响了对当天的评价。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很清晰得将每天发生的琐碎的点滴与试验目标链接起来,有依据的得出试验结论。这个环境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 要设置清晰的试验项目范围。时间与试验项目收获不成正比,拖得时间越长,并不等于试验质量更高。开始时就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起止时间,促使自己更高效的利用时间。明确的列出为了验证那些事,拿到那些衡量用的数据,需要做完哪些事。
- 要胆大,不要贪心大。不要指望通过一个试验就能得出所有待验证事项的结论。耐心与循序渐进,不可或缺。
-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穿透到本质层面。有人跟我说他想去做私人银行家,我问你对卖理财产品这事儿怎么看。挺低端的,没啥意思。那如何看待私人银行家,说到这个,他的胸都不自觉得向上挺了两分,跟我说是做资产配置的。资产配置,说白了就是把钱花到哪里去,基金、保险、信托等各色产品就是花钱的渠道啊!资产配置,往俗了说,就是告诉客户你是该买保险还是买信托。这和卖理财产品的,有多大差异呢?!基础工作都一样。在职业转换上,可以名不副实,可以无名有实。在追求名之前,先做些和“实”有关的事,这就是试验。想当职业规划咨询师,还没取得这个名头前,你也可以给有需求的人提些思路,看看自己是否真的享受这个过程。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两本好书:
一是《精益创业》(Eric Rise著,中信出版社);
二是 《管理你的下半生》(赫米尼娅.伊芭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