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固然能改变一个人,但起作用的毕竟还是内因。就职场人个体而言,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职业,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1)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善于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特质中的强项、弱项,分析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及对工作目标的认识与价值信念,并根据这些特点给自己准确定位。在评价中尤其要看到自身的进步。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可以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来,因此,并不是不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就不能从事这一职业。择业者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2)提升自我境界,塑造自身人格。一个没有积极自我观念、不能恰当认同他人、不能面对并接受现实的员工,则失去了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自然不会产生职业幸福感。即使偶尔有,亦恐怕是病态的幸福。因此,应努力在提升情商、完善自我上下功夫:第一,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规划的意识和规划的能力。第二,能恰当地认同他人,善于合作。善于运用集体的资源,与大家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更直接。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并有获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的愿望。因此在群体中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会是个体得到正向的情感多于负向的情感,使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快乐感和幸福感;反之,则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也就体验不到快乐感和幸福感。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并充满期待。即使现实并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要善于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见,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准备接受挑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念和预期会影响当下的情感状态。积极的社会期望会增强当下的幸福感,对未来持有消极态度的人往往处于不幸福的情感状态。
应该看到,幸福本身是诱人的,而面对幸福问题诸多疑问的至今悬置。它又是沉重的。幸福感是一种个性化的个体主观心理感受,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事实上,鉴于当下社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校发展日益加速、就业压力逐渐增强等客观因素,职业被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谋生的手段。我们无法强求、更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职业幸福体验。这就决定了某种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缺失具有一种时代必然性,职业幸福感的达成亦只能是一种有限行为。
当职业将不再是为了获取物质的拥有、职位的提升以及他人的尊敬等外在奖励,而是升华为职场人个体尊重并追逐内心的真正召唤、动机和兴趣,宣泄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激情而做的事业,职业幸福感自然与他紧紧相随。事实上,职业幸福感得以持续获得的秘密,正在于自觉激发出对于重复职业生活中人和事的不断创造,以此吸引和诱惑自己的生命平静之域。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重新激活也是依靠这种职业生活方式的持续“经营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