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洪向阳
来源:向阳生涯学院
问题一我从事……不行,从事……不行。很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信念剖析:
这个信念背后的信念是:“我现在的痛苦是完全是因为外界不适合我的原因所导致,只要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就会完全没有痛苦地做好所有事情”。这种太过于关注外界是否匹配的人,常常拥有的一个信念是“我做不好是因为外界不合适(而不是自己做不好)。”这个信念怎么来的呢?有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的名人传记,里面每个名人都说我很感动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了热爱的或适合的工作……励志书常常强化某个人成功的某一个点,而弱化其他的点,让人很容易就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我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就能成功。
现阶段的大学的职业规划也是这种理论导向,跟你讲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和特质,然后就直接能够推断出来你适合做什么职业,但是这个推断出来的职业,往往你又无法进入。你就很容易就形成一个这样的信念,“我的需求是找到好工作,我的手段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如果有一个工作我做不好,那肯定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应对思路:
“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区分”。
所以我会说,所谓的“适合”,是指这个职业方向在你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在每一个方向能力都相同的情况下,你最适合的方向。但是你自己觉得适合并不能构成一个职业,职业的另外一端还需要考虑到企业也觉得你适合。企业的适合是在众多应聘同一职位的人里面,你是最适合他设定的能力要求。这两者同时达成才有可能让你进入一个适合的职位。
也就是说即使你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也需要跟众多同样适合这个方向的人PK能力,才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才是一个好的或者正常的职业发展状态。所以,如果你的职业不适来自你自己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经常有内在的冲突,那么帮自己找到适合的定位的确能帮到你;但如果你的不适主要来自在外界的要求、竞争,那其实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因为即使你有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也是需要让企业觉得你适合,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
问题二A工作没有意思/B工作学不到东西/C工作感觉团队不和谐……所以我现在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信念剖析: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信念是“我希望工作能满足我所有的人生追寻。”如果这个人是超级富二代+官二代,这个信念绝对合理,因为他资源足够。但大部分人却没有同样足够的资源,那就会很痛苦。他的A工作满足A需求,B工作满足B需求,C工作满足C需求,但没有工作满足他所有的需求,他就不断地跳槽。就好像一个胖子坐小凳子,左屁股坐上了右屁股疼,右屁股坐上左屁股疼……他总以为是凳子问题,老换,其实是——屁股太大了。
应对思路:
生涯三阶段,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跟他谈,我觉得在你这个年纪对工作有这么多系统的、复杂的、敏感的和整体的需求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困惑的问题是你希望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但你又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所以你就比较痛苦。不如我们设定个目标,让自己分阶段的、有步骤的、有重点的、有主次的一个一个来满足。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些需求做两件事情,首先排出一个先后的顺序,其次排出一个基本上满足的标准,比如你觉得生存最重要,其次是钱、其次是平衡、其次是发展,这个排序很好。你告诉我大概多少钱你就能生存,大概赚到多少钱你就觉得需要考虑平衡了。当你把这两者先后顺序和具体目标定下来,然后一个个来就能解决同时实现的那个话题。[!--empirenews.page--]
这个案例中,我其实也用到了在需求转念里面的第二项比较重要的工具,前一项是区分,第二项就是“细化”。就是需求满足没问题,关键是如何去实现,解决路径的问题。
你会发现只要可以进一步细化信念,很多信念就会转为合适。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社会全都是坏人,全都是坏人并不合理,但如果多数都是坏人呢?这个信念你不能说他是限制性的,如果这个哥们生活在比较贫瘠落后的地区,这说不定就是一个恰当的信念。你要尝试细化的是,大多数到底是多大多数?他脑子里面可能认为是99%,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是60%。
再举个例子,“没学历就是找不到好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非合理信念,但是没学历跟找不到好工作的确有关系,所以你也没法否定。但是你可以进一步的细化和区隔——学历不高的确在专业性要求很高,以及科研要求比较高的这个领域里面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但是不意味着在一些通用技能要求很高的,比如市场、销售、管理岗位上找不到好工作,反而可能会有优势。所以,细化和区分都是转念的好工具。
问题三单一元素择业观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喜欢漫画所以想从事漫画工作”,“因为喜欢电影所以希望从事电影工作”,“只要我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我就能换职业”……
这些人都是对于生涯三叶草这个模型理解不透,他有个信念就是职业等于兴趣或者职业等于价值。很多限制性信念都是因为看事情不够全面而产生的。比如说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人就会一直努力,而看不到机会、眼光、学习、变化带来的成功要素。所以当你看不到系统的时候,你就很容易陷入非合理的信念。
应对思路:
转念的第三个方式就是看到整个系统。比如,兴趣的确对职业很重要,但了解能力和收益也很重要。比如你想做漫画家,但目前收益没那么好,建议把它当副业。先培养能力,等到能力能兑换成价值时再把它应用出来。即使最后兑换不了,这过程本身也很愉悦。如果你没有收益,又不愿意投入,那就当爱好吧。你还可以建议他做行业调查,重点了解入门的门槛和职业收益。
基本上了解完这两个以后,很多单一择业观的人就会打退堂鼓了。因为专业人士真是太不一样了!业余人士的能力只要能做到自娱就可以了,专业人士得用来换钱啊!另外,还可以展示整个系统给他看。比如说用生涯彩虹图或平衡轮,都是特别好的方式。当人们看到整个系统,他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跟资源不匹配的需求,或者跟需求不匹配的资源。
问题四我希望探索和了解自己,但是尽量不要付出太多代价。
信念剖析:
当我们帮别人做自我探索时,有人会说:老师,你就告诉我吧,我适合做什么?又或者说,当你尝试让他做一个职业访谈时,他会说,那要是不对该怎么办呢。他背后的信念是:我可以探索一下我自己,但不要付出太多代价,我就希望你直接将答案告诉我。这时有咨询师就要发飙了:你这种人既想探索自己,又不愿意付出代价。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阶段他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自我探索,而给他一个标准的大路答案先做着?待他遇到个性化问题的时候,再来做自我探索可能会更符合他的需求。
应对思路:
对咨询师而言,头脑里不要有很多所谓的“合理性信念“,因为所有的信念都是相对的。如果头脑里有太多的“应该”和“合理性“的信念的话,本身就是非合理性的。因为人是在不断改变的,你的信念符合一部分人却并不一定符合“奇葩”。对一个“奇葩”来说,一个“奇葩”的信念才是合理的信念。[!--empirenews.page--]
一般对于上述案例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现在的阶段不太需要自我探索,他更需要的是你能提供一些基本方法,例如CD模型和一些基本的职业概念,先按着标准答案走。我一般会跟他讲,我先给你几个基本的原则性的建议,你先按这个走着,如果这个标准答案不能满足你时候,那你就需要一个自己的答案。自己的答案就需要自己的投入,你认同吗?
而当你探索自我的独特性的时候,你也在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而创造就是比模仿累很多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希望用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独特的天赋去拿到自己想拿的东西,那么,这就需要你真正的付出。但如果你希望用一些方式来让自己可以达到一个平均水平,那么可能一套标准答案就够了。所以,你愿意在“做自己“这件事上成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是成一个专业人士?这个取决于你自己投入,以及阶段性的需求。
问题5这个公司/职位/上司不好,所以我不想呆在这个行业/地区了……
信念剖析:
这是一个典型看不到系统的非合理性信念。他认为职业就等于公司,等于上司,等于职位,等于行业,等于城市。还以一个类似的信念是以偏盖全,即非黑即白“因为XXX,所以我辞职了”。比如,因为公司没发展,我辞职了;因为看不到机会,我辞职了;因为行业没前途,我辞职了;因为公司不交公积金,我辞职了……
应对思路:
其实,职位=行业+职业+企业,还应该有一个地域的参数。你可以转换其中一个,而没有必要全部都转换。在职业转换中,这三个要素转换得越少,你在新的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就会越强。而如果你同时转换了职业三要素,那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比如说我是一个不错的老师,那如果我在生涯行业不去做讲师,做个产品经理,换个职位甚至换家公司,都是有可能做得很好的。但如果你让我现在去11楼的舞蹈中心从事肚皮舞的老师工作,我可能是竞争力是很差的。
而辞职则是一个最后的、不得不用的、双方都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害别人又害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的沟通。公司的所有制度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你都决定辞职不干了,为什么你不去和公司主动沟通一下呢?你要知道,当你都看不到发展的时候,你的上司应该在一两年前就看到没什么发展了,而你的大Boss在三年前就能看到没什么发展了。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如果你是真的很有实力的话,他们为什么不给你一个更有实力更有价值的领域呢?如果你是没那么有实力的话,你又为什么在继续干呢?所有这些原因你都不知道就辞职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问题6我也想做好,但是没有人教我
信念剖析: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们会说:“我也想做好,但是公司没有人教我。” 还有人会说“我在公司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现在他们要我怎么怎么样,我该怎么办呢”;“我想要……但是现在的公司不能给我,而这份工作我又走不开”;“公司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现在他们却要放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我遇到过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他们在公司里哪里缺人就在哪里上,永远都是后备队员,真的到了企业转型清盘时却发现这个人毫无竞争力。这些人都有个核心的非合理信念“公司、行业和老板都该为我的职业发展负责。”这个信念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或许没错,因为那时企业的生命远远长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为个人生涯负责。但现在企业的生命比个人的生涯还要短,这时个人就应该为自己负责了。
应对思路:
在现在这个年代,比较合理的信念应该是:公司为公司的发展负责,而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一种方式公司会为你负责,那就是公司缺你不可,那么公司就必须对你负责。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没有在公司里占很重要的地位时,公司一定会权衡为一个人付出的成本高,还是把这个人替掉的成本高。一旦后者成本更低的时候,企业一定会采取对你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负责任!我经常对来询者讲:只有重要的人公司才会跟你沟通,只有掌握有议价权的人公司才能跟你议价。所以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支持同时又互相博弈的关系,所以在企业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自己成为这个组织里面越来越重要的人!你越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你越是能看清楚行业的趋势,越是能看到企业发展的趋势,你就越是具备比自己高一等级的职业意识,你就越在企业里有议价权,而企业就越会为你的职业发展负责任,因为你好他也好。如果你总是等待企业为你负责,越是对自己不负责,企业就越倾向于越不负责于你。[!--empirenews.page--]
问题7感觉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媒体、销售工作/不愿意做沟通的工作
信念剖析:
这个背后相信的是性格决定能力。其实从生涯来说,性格并不会对你的工作优异程度有所影响,性格更多影响的是你优胜的方式——性格的确会部分程度地影响到你能不能以某个方式把事情做好,但性格本身对你的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好比你喜欢用左手还是用右手搬砖?其实你用左手还是右手企业是不会考量的,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把砖搬够。的确一个左撇子和一群右撇子一起搬砖时,可能有时会碰到手,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没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应对思路:
你可以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讨论这么几个方向:
一是,观察一下身边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性格的,有没有例外的人呢?那些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性格做好的?比如性格内向是否就不适合做销售呢?其实如果销售方式是店销、面销的话,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不如性格外向的人那么好。但是性格内向在面向大客户一对一顾问式销售中往往会取得特别好的成绩,因为内向性格的人更加沉稳和具有观察力,他们对于所卖的东西更加了解和清晰,而大客户销售的单价都比较高,大客户反而比较喜欢那种可以随时深入沟通的人。
二是,如果根据自己的性格找适合的工作,那你能不能先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能否说我擅长以什么方式完成什么类型工作,因为如果你都不能够清楚地描述你的性格,那么你所说的性格适合或者不适合,是不是成为一个不是那么精准或者是比较推卸责任的说法呢?
三是,单一的性格并不一定能让你胜任某方面的工作,而你准备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匹配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你的优势。
总之,把性格单一影响能力的降到最少,性格决定的是能力的运用方式而并不是能力本身。
问题8很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但是总是缺乏动力
信念剖析:
有一类人会认为,人好像是有行动力这样的东西,就好像是肌肉一样。你看我一直都举不起100公斤的哑铃,是因为我力量不够,所以我一直行动不了就是因为我行动力不够。行动力其实并不是像肌肉一样,是一项人的天生特质要求,也并不像心理感受一样,只要感觉有就有。行动力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
第一,行动力是指向目标的,而成长是指向你的自我感受的。所以其实你希望自己有行动力让自己不断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目标。要么你就以成长为目标,要么你就以行动力为目标。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关于成长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行动力。
第二,构成一个人行动力有三个因素DVF:
D是Dissatisfaction,“不满感”,也就说你要有不满的感受。
V是Value,“价值”,来自于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
F是First step,也就是你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行动方向。
行动力=D х V х F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等于零就整体等于零。也就是如果有一项接近零,就没有行动力了。
应对思路:
调整的方式也在乎于DVF这三个方面。
第一,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珍视的价值观,比如我的价值观是智慧,我以前觉得跑步很枯燥,但是等到有一天我调整自己的信念,“跑马拉松也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情“,我就会去寻找跑步中的智慧、想法、修炼等,这些价值就开始推动着我跑起来。[!--empirenews.page--]
第二是不满,比如说减肥这个事情,你需要对自己有强烈的不满。比如你公开承诺,或者买一个小一码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每天穿上就觉得自己有罪一样。
第三,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去行动。总之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请确保每一个值都高到爆表,这个人就会行动了。
问题9我不适合做管理
信念剖析:
“我不适合做管理,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我不适合做这个,但我又不知道我适合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凡是有这样信念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系列的工作经验,但每个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他希望寻求一个自己一定适合的、特别好的工作。这就切入到一个咨询问题了,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合,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应呢?因为不适合是需要调换外界环境的,而不适应是需要调内界环境的。
应对思路:
区分不适应与不适合:
1、80分原则:这份工作你是否做到了80分(基本上所有的职业你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80分)。如果这份工作你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的水平,那也许是不适合。但你觉得如果连80分都做不到的话那其实是自己不适应。
2、有没有选择余地:如果你有三个可以进入的选项,你只是挑其中一个,这叫不适合。而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别的选项,只是对现在的选择有抱怨,那就是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先让自己至少有2个能胜任的选择,然后再谈适合的问题。
3、做成了是否有你想要的价值。如果即使你做到职业顶峰也拿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不适合,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向。而如果说因为这个东西太难,我做不到那个水平,这是不适应,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式。
不适应 |
不适合 |
|
80分原则 |
连80分都做不到就想换职业 |
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要换职业 |
有没有选择余地 |
只有一个选项 |
有多个选项 |
是否有想要的价值 |
做到最好能拿到想要的 |
做到最好还是拿不到想要的 |
最简单,我会问他说,如果今天能让你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大部人可能说:我干!那其实是不适应,你能力达不到。但如果说问你让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而你说领导的位置我也不干,在这个行业我已经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了,那就是不适合了。
最后你可以跟他讲说。其实不管是不是适合,如果你没有别的选择的话,往往只有你真正把这个事情做好,才会知道是不是适合。即使最后面的结果是不适合,你也可以带一些技能离开,而人在逆境中成长更快。
问题10[!--empirenews.page--]我希望有所改变,也愿意有一定付出,但是不希望有什么风险。
信念剖析:
持有这一非合理信念的来询者背后有两重非合理信念在支撑:
第一,他希望你是有一个100%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应该是放之四海皆准。只要你告诉他,他就能做,做了以后就一定能拿到结果。比如,现在有很多人从国企里面跳槽出来。他会说我很希望能改变,也愿意付出,如果以前我肯定会听你讲的,但现在情况太紧急了,所以能不能就算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好吗?或者,以前我做了好多尝试,试过很多方法,但我现在实在忍受不了任何一次的失败了,请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吧。
第二,希望可以以现在的他自己,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会有不同的回报。
应对思路:
一、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任何的投资、改变都是有风险的。
这个风险和你的投入是一样大的,你想搏一个大的收益,你的风险自然就大,你想搏一个小的收益,风险相对就变小。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有哪些风险是你更愿意承担,哪些收益是你更加看重的。所以,不管你的来询者怎么样装可怜,怎么样说自己情况很紧急,那么你都应该跟他探讨的是,如何把风险控制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不是如何规避风险。最后,如果他说那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承担任何的风险,那你的建议应该是:我们不如来探讨一下,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有能力。也就是,改变并不是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让自己不受这个东西的干扰。
二、明确告知来询者,以现在的他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希望有不同的回报是不可能的。
比如,回到前面国企那个案例,我就会问他说,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离开了国企,其实过得还蛮好的,他说有,我问他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没走,他会跟我讲一大堆。我再问他说: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他说前几年。那从前几年到现在,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有改变的?他说也有啊。为什么你又没走呢?他又讲了一大堆。讲到最后,我说你有没有意识到,恰恰就是你这种想改变,但是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的心智模式让你陷入今天这个绝境。所以如果这个模式再持续发展下去的话,你一天会比一天更加地衰弱,一天比一天更没法走。因为,在当下的状态你是一天比一天下降的,你就像是一个站在沉船上面的游泳者一样,你总是希望不要跳到冰冷的海水里面,而是有一艘航空母舰把你接走。实际上时间越长,你所经历的痛苦就越长。
我有时还会鼓励他们去想像一下:你可不可以假装其实你不是一个纠结和完美主义的人,假装一分钟,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他却没有这个完美主义信念的话,他会有什么可能性。你让他真的体验到那个可能性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开始跟自己的信念作斗争。请注意,并不是要求他马上放掉这个想法,而是开始跟自己的想法作斗争,尝试一些不同的小过渡的手段,慢慢用脱敏的方式做一些小的尝试。
问题11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很震惊,“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也算是非合理信念吗?这难道不对吗?
坦诚地说,它是不对的。各位请思考一下,你人生是平衡的时间多,还是不平衡的时间多?一定是不平衡的时间多。每次不平衡之后,就花时间让自己重新平衡,对吗?
所以好多人会说,唉呀,这个家庭生活呀,好像一块木头一样,按了左边它又从右边浮起来,按了右边它又从左边浮起来,一个手按着中间总算沉下去了,当你不注意它又浮起来,人生就是这么痛苦的吗?
应对思路:
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按住那块木头,那的确挺痛苦的。想想看,杂技演员最需要平衡,但平衡其实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从A塔楼走到B塔楼,B塔楼是你的愿景,而平衡只是一种手段。[!--empirenews.page--]
那么平衡是什么呢?平衡就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达到最稳定的一种状态。当你可以用很小的能源来达到稳定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能源,可以用来迈开腿往前走了?所以你要知道寻求生活工作的平衡,不是为了平衡本身,也不是为了平衡的一点短暂的快感和宁静感,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让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走得远一点,去寻求更大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人生目标的话,其实他平衡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平衡的价值是在乎于往前走,而不是停着不动。
问题12作为一个 XX,我应该……
信念剖析:
很多人会认为:老师,你看我知道怎样才能平衡,我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重新获得平衡。但是作为一个好妈妈/作为一个好爸爸/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为一个好的同事/作为一个好的朋友/作为一个好的儿子,我应该……
这背面其实有这样的信念:①我做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一个标准的;②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就是有罪的。这两个信念首尾相连就构成了“作为一个XX,我应该……”的这个信念。而一旦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念,他的生活就一定很凄凉。
应对思路:
一、弄清楚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又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这个标准?
比如说作为一个好儿子一定要听话,这个标准是谁定的?作为一个好的学生你要考高分,作为好小孩儿你的水平不能比别人差,这个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也可能是学校,又或者是社会这个系统。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自己,你能够那么自然地使用这个标准,一定是你曾经在某个时间段从这个标准中获得过某些好处。
二、避免平均数的谬误。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与大家不一样,我就是有问题。这就是平均数的谬误。其实你可以放下“作为一个妻子我是不是就应该贤良淑德?作为一个男人我是不是就应该非常的强悍而不能哭呢?”这样的信念。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一周,有个人大半夜坐在宿舍门口很郁闷的喝酒,我说怎么了?他说别人都好想家、好想父母,我为什么就不想父母亲?我是不是有点儿问题,不孝吗?其实他很可能不是不孝,而是他的思念并不是以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跟这个平均数不一样,你就要跟自己说我一定是一个某方面特殊的天才,因为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特色,你没有必要活成和大家一模一样。
三、最后还有一种困惑的因素,是这个人他的确是能够达到某个角色的“标准”,他却也没有做到。那么可能是他并没有把这个角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
譬如说前段时间,我一个叔叔很郑重的跟我说,你爸爸妈妈年龄大了,我希望你可以把公司开回到深圳,这样可以离你爸妈近一些。我回绝之后我叔叔很震惊,那显然他是把父子关系放到了他人生决策很重要的一条,但其实你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决策标准是不同的。也许作为一个XX你能做到一个什么水平,但你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一些决策要做,那在这个时候,也许你跟那些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到“作为一个XX,我应该……”这个信念可以调整。第一,标准不一定是对的;第二,即使是对的,我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平均数;第三,即使是平均数,我也是能做到的,但如果我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也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去从事我真正认为重要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未来。
问题13我应该满足 XX 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
信念剖析:
如果你可以把平衡这事儿跟别人讲得像上个话题这么深入的话,就会有另外一群人会跟你说,“老师,你讲得特别的对,但是呢,我看到他们的痛苦,我没办法!”。譬如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哭,我看见同事的表情,我看见我老婆对我的那个样子,我就没办法,我没有办法不去应和他们。[!--empirenews.page--]
这种信念我称为“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个罪人”。你注意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平衡的怨念,不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在标准“我作为一个XX”,而是说“我应该满足XX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譬如“我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不孝的”,“我应该满足朋友借钱的期待,否则我是没义气的”。而这里面还有两个深层次信念:
一、既然我理解了他们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这可能是一部分的信念,“我不知道还行,既然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期待,就应该满足他们”。譬如以前我年轻我不知道父母亲的期待,现在我自己当父母亲了,我理解了父母亲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
二、我可以、而且我应该满足所有人的信念,包括别人和我自己的期待。
应对思路:
这两条在我看来都是非合理信念,因为这两条信念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可能。
他人的期待理论上来说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你满足了一点点,马上就会萌生出新的期待。不懂得管理别人的期待,一味满足别人期待的,最终一定会活成凄凉的人。举个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说在一些家庭里面,小儿子早早的就出国了,好多年都不回一趟家,老大因为供弟弟上学,所以书也没有念太多,老实巴交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亲往往对于小儿子交口称赞,逢人便夸。对这个大儿子反而是挑鼻子瞪眼,为什么?就是因为父母亲的期待没有被管理,这个大儿子在他身边,天天看着,对他的期待就非常非常多;而小儿子十年不回来一次,还能回来看我,还这么有出息,实在是太令人自豪了。所以说期待这东西不能永远被满足,只能恰当满足,恰当管理。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他的期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绝对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你对自己也有期待。所以最好的状态往往是你先满足自己的一部分期待,再让自己达到有力量的时候,去恰当的满足一部分人合理的期待,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各种期待。
什么是合理的期待呢?就是一个可以让整个家庭、整个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的期待。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有这种非合理信念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想清楚自己如果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他要做点什么?所以他就会牺牲掉这样的平衡状态去帮别人。就好像你兜里有十万块钱,你没想好要干嘛,别人过来借钱你自然就借给他了。那是因为你觉得用在那个人身上比用在你自己身上有价值。因为你也没有想清楚,到底你的未来要有什么价值?
问题14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
信念剖析:
一个人说我不平衡,你给他做了平衡轮,指出他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调整就可以平衡,他会说:哎呀这么难啊,或者他会说好累啊,我已经都这么累,没法再做了。
这里面大约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对于平衡之后的愿景解释不清,另一种重大的可能性是他会有一个幻觉,认为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但大家请听好——从不平衡回到平衡的过程不应该是很舒服,反而应该是很痛苦的,或者短暂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应对思路:
如果你今天出门看见你的前女友拽着她的新男友在大街走着,你心里一定是不平衡的。这时你要心里调到平衡,你可能会把她以前的照片拿出来,把她的脑袋全部抠掉;或者她的脑袋不抠掉,把你的脑袋换成金正恩的,这个过程你感觉一定是很爽的,但这个事情做完后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吗?其实你一定要明白当你不平衡以后,所有让你短期快乐的方式基本都是失衡的方式。所以每当你不平衡以后,你感受一下自己,如果你做完这个事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却获得了更加长远的不宁静的话,你是基本上是用失衡的方式来处理的。而你在做了那件事情之后,如果获得了短暂的难受,但获得了长期平静的话,那你是会回到平衡状态的。[!--empirenews.page--]
综上,如果你希望要整个系统达到更大的平衡,痛苦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你要能看到那个大的系统背后更大的好处,因此选择先经历痛苦,然后换来长期的平静是最佳之选。
问题15我一定要等到机会成熟才开始行动
信念剖析:
在愿景状态中,人已经开始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因为如果重复性的工作能打造他的愿景,他就不会有愿景的困惑了。所以,愿景的困惑都来自于他以前的方式都没办法达到这个水平,而他想尝试一个新的玩意儿,所以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道路,却指向一个全新的价值。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个新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等到机会完全成熟才行动。比如说我一定要等到我的水平足够高,才当老师开始讲课。我一定要等到资金、团队、人脉、渠道、方式全都攒齐了,我才开始创业。我一定要等到一切的想法、概念、材料、素材都弄好了,我才开始写作。
其实,创造的思路和制作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制作的思路是怎么样子的呢?它是先拥有再行动最后成为,英文叫做having doing being。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凳子,我们会先拥有所有的材料、钉子,然后开始拼一个凳子,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接着我们开始拼,拼成一张凳子。但这并不是创造。所以当你希望创造自己生命的不同的时候,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创造的思路应该是倒过来的,叫being doing having。
应对思路:
所以关于愿景这部分,我只有一个建议:先让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像那个人一样思考,像那个人一样行动,然后终有一天你会像那个人一样拥有。当你倒过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当你只有在拥有你希望的资源后才开始做行动,最后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机会早就没有了。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这个短片,它很清晰地说明白了,什么叫做先成为——再行动——再拥有。
短片:青年励志短片-攀易岛的水上足球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3NDgyOTQw.html